2024-09-24   03:27:25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民生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0-09-28 来源:

    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实质上是矿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涉及地方和企业、矿区与农村、企业与失地农民等利益关系。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民生统筹协调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地企统筹战略,主动破解煤矿生态环境和工农和谐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子。
    一、塌陷区搬迁建镇是“一个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的非常好的经验”
    煤矿塌陷区搬迁安置关系到稳定和民生。淮南矿区是煤层群开采,一个矿井服务在100年左右。投产后10到15年搬迁矛盾突出,之后相对平稳。淮南煤矿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间,要把一个年产千万吨的矿区提高到1亿吨规模,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时期。2009年到2015年,塌陷搬迁将涉及17个乡镇,205个自然村,4.5万户,17万人。
    过去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搬迁、重复建设、重复补偿的问题,既损害农民利益,又造成煤矿经济损失,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从2003年开始,淮南矿业和当地政府统筹解决采煤塌陷搬迁。把采煤塌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三合一”,统筹考虑。建镇成本实行“三家抬”,以企业筹措为主,政府和农民各出一部分,在不压煤地段实施并村入镇、并村建镇、并村扩镇,一次性实现城镇化,彻底告别传统的搬迁安置模式。不仅解放了大量煤炭资源,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土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迪沟镇示范点已建成,做到了建一矿、兴一镇,成功将迪沟镇建成集住宅、商贸、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搬迁安置区和现代化小城镇。城镇化水平由统筹建镇前的2.6%提升到50.9%。沉陷区搬迁已入住3万人。与原自然村相比,新镇建设节约用地1600余亩,节约52%。
    塌陷区搬迁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的好机遇,非矿区没有这种优势。截至2009年底,通过地企统筹,已建成15个新村镇,搬迁安置2.3万户,节约土地8000亩,解放压煤20亿吨。规划到2012年再建成2个新城区,扩6个镇,建3个中心村,把塌陷搬迁涉及到的17万人全部安置进去。淮南市也告别过去煤矿建到哪城市建到哪、矿兴城兴、矿衰城衰的建设模式,在舜耕山以南无煤区,科学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的山南新城区。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淮南召开了和谐矿区建设座谈会,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的非常好的经验”。
    二、棚户区改造在行业内起步最早、投入最多、成果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
    煤矿棚户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淮南煤矿作为百年老矿,历史形成的各类棚户区有76处,旧危房总量7.3万户,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简易平房及部分筒子楼等,户均面积只有20~30平方米。这些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房屋,公用设施陈旧,功能不配套,环境脏乱拥挤,早已成了旧危房,既威胁居住安全,又影响职工生活质量和市容市貌。
    从2003年起,淮南矿业集团率先启动实施全行业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采取“企业补一点、政府有关费用减免一点、职工掏一点”的方式,在主要城区及其交通干线邻近区段,用10年时间新建900万平方米住房,拆迁安置7.36万户。到2008年底已完成一期工程500万平方米,建成33个小区,2000栋楼,回迁安置4.5万户,企业补贴20亿元。二期工程400万平方米,2009年已开工200万平方米,今年再开工200万平方米,到2011年彻底解决矿区棚户问题。淮南煤矿是行业棚户区改造起步最早、投入最多、成果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的一个企业。
    企业用十年时间偿还了几十年的欠账,使煤矿职工彻底告别了几代人无房住、住房难、住房差的历史,提高了职工生活质量,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营造了和谐,推动了和谐矿城建设。职工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6平方米增加到17.3平方米,户均面积由35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一部分退休职工及其家属也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拆迁户只用不到市场价1/3的房款就能购买到同地段同面积的房屋。通过以优惠的政策对棚户区改造,相当于建设了一大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问题。对企业、行业和城市的影响很大。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报东北、安徽等地的矿城棚户区改造时,对淮南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此举使煤城职工住房“一步跨入了小康”。
    三、探索中国煤矿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的新路子
    煤矿开采对资源环境破坏性大,大面积的环境修复项目,在我国尚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泉大资源枯竭矿区是建国前开采并已报废30年的老矿区,面积22平方公里。区内3对报废矿井共形成采煤塌陷区6.6平方公里、废弃的采石场及水库区面积0.6平方公里,占整个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项目土地的32.4%。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变迁、法人变更,造成权属不明、产权不分,城市不管、企业不管,一些砖厂、采石及加工场、民办小化工等企业肆意侵占、取土、开发,使该区域的地物、地貌、水系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形成大面积的“城市荒地”和废弃地,一直沉睡了30年未加治理。
    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于历史变迁、法人变更,很难再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淮南矿业集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起治理和修复环境的责任。从2004年开始,对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进行修复与开发。投资100亿元,对资源枯竭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其中基础建设15亿元,搬迁补贴20亿元,生态修复15亿元。环境修复内容:一是保护山体,绿化山脉。对裸露山体进行稳固,种植攀缘植物和树木,恢复植被;对废弃的采石场进行回填,实施绿化。二是修复水系,恢复水脉。留住地表水,停采地下水,提高地下、地表水位,使水系联通,为生态自然修复奠定基础。三是保护山林,广植林木,修复植被。四是对部分工业遗址等适当加以保护和利用。目前,已修复10.4平方公里,水库生态区、山林生态区、湿地生态区基本完工,建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煤矿最佳人居环境。项目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和国家矿山公园。企业被命名为中华环境友好型企业。
    与此同时,在矿区实施绿色工程,投资1.2亿元,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目前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种植各种乔灌木26万株,绿化面积60公顷。
    四、统筹淮河中段治理与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创造性地实施潘谢矿区蓄洪与水源工程
    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中段,区域内水系发达,水系下压覆大量煤炭资源。随着亿吨级煤电基地的建设,采煤沉陷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大,煤炭开采与水系治理、土地资源、粮食生产、居民迁建等多种矛盾交织。淮南矿业集团本着向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研究,提出建设淮河潘谢矿区蓄洪与水源工程的构想,统筹淮河中段治理与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因势利导,留住淡水,造福社会,建成具有减洪、除涝、水资源利用等功能的蓄洪与水源工程,变治淮河为用淮河。目前蓄水库容2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库容6亿立方米,2030年达13亿立方米,最终达30亿立方米。目前,建议已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此外,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50亿元,淮南矿业集团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矿区年抽采瓦斯4亿m3,建有瓦斯发电站8座,装机规模2.3万千瓦。瓦斯储配站11座,瓦斯(燃气)民用6万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建成12座矿井水处理站,年利用矿井水约2000万m3,选煤厂、电厂用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零排放。历史上矸石存量近4000万吨,已消化利用一半以上。新建矿井一律不建矸石山,矸石综合利用率95%以上。没有发热量的矸石用于筑路和复垦。发热量500~700大卡的用于烧制新型墙体砖,年生产能力6亿块标准砖。发热量在2000大卡以上的用于煤矸石发电。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矸石电厂规模120万千瓦。
    “十一五”以来,企业累计节约标准煤1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822吨、COD排放量5504吨,利用瓦斯量1.12亿m3、矿井水近1亿m3。企业先后被授予“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循环经济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淮南煤矿的实践表明,煤矿在发展当中,与安全的矛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与社会的矛盾,都可以通过统筹发展来减少甚至化解。统筹的实质是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经过排列组合,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使被浪费的资源不再浪费,被闲置的资源不再闲置,趋利避害,兴利除害,化害为利,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