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12月29日24时,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工作收官。
对于汇总结果,组织方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未予透露。该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电煤汇总比较顺利,协会已经进行了初步汇总,但最终汇总结果还需要提交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审核通过后才能公布。根据电力方面透露的未经证实的数据,2012年重点合同汇总量约12亿吨,比国家发改委8.346亿吨的框架量超订约44%。
根据各方反映的情况,2012年合同汇总双方的焦点依然是电煤衔接,分歧依然集中在价格和框架数量上,但煤电双方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和成熟,主要表现在对市场长期趋势的预判和未雨绸缪上。
电力方面表示,2012年国家政策对于电力企业十分有利,但合同签订并没有达到他们最理想的意愿,同时认为电力企业在不断扩展自有煤炭资源,2012年煤炭自给率可以达到50%以上,另外,火电需求新建装机速度减缓,一旦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煤炭销售就会受阻,预计未来两三年,这种情况就会显现出来。
一些煤炭企业表示,商业洽谈中供需双方产生分歧十分正常。尽管电企谈判并不积极,但煤企仍在努力按照国家政策来完成产运需衔接工作。根据山西省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29日14时,山西省重点煤炭汇总量为5.5亿吨,远超2.525亿吨的框架量。
一位国有煤炭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国家取消了冶金煤运力框架,体现了煤炭衔接逐渐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会对冶金煤生产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导致冶金煤运费上涨。“我们主要的客户是沙钢、武钢、韶钢等钢铁企业,他们需要的煤炭只能通过市场运力来运输,成本会因此增加,从而采购积极性和需求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计划给钢厂的炼焦煤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经济还会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焦煤需求量不会有太大变化,相对于动力煤,焦煤是稀缺资源,因此市场供求平衡问题不大。”
这位负责人认为,内蒙古从蒙古国进口炼焦煤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北方市场将受到较大冲击。
在国家相继解除出口煤和冶金煤运力配置约束之后,业内普遍认为,2012年国家对电煤的约束相对严格,而煤炭产运需各方都在寻求和探索煤炭市场化建设之路。
就在合同汇总的同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还在昆明组织了一场煤炭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多个地区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企业的代表参会。煤炭企业的代表在会上表示,在煤电融合和煤炭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自产自卖煤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通过营销手段来整合资源实现货通天下才是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