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压价还能承受,第二次压价勉强硬撑,保本经营,第三次压价不仅是我,90%的供煤商都承受不住了。”原老板说,来自几个客户的内部消息是,煤炭库存都已经到了最高临界点,而电力需求在下降。
原老板1989年开始做煤炭生意,一开始把山西西南部的煤卖给河南小化肥厂,每年利润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随着小化肥厂纷纷倒闭,原老板每年的亏损额都在500万元以上。“做不成(生意)了,现在受聘于别人的公司,当经理,分管陕西这片的煤炭业务,给电厂组织煤源。”
一叶知秋,原老板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在走访陕西多家煤炭经销商后发现,今年春节过后,煤炭经销商经营受困已经是普遍现象,有的在低价处理囤煤,有的在观望等待,也有按捺不住的已经转行做别的生意了。
煤炭市场需求不振,必然波及运输行业和生产矿井。在采访中了解到,陕西蒲城县专搞煤炭运输的车辆有2万辆左右,今年春节过后,有70%的运煤户找不到生意,车辆停运,车主承担着保险及人工费用,不得不到处找活儿干。听说陕北煤质好,价格变化不大,运输户纷纷走出家门,到600公里外的榆林搞煤炭运输。可是,煤炭从榆林运到河南,运费每吨降了100元,再加上油价走高,长途运输业成本高得惊人,运输户几乎都在亏本营运。
一位拥有5辆载重30吨大货车的运输公司老板说,今年初以来,他几乎都在亏本经营,之所以亏本还要干,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客户关系,等待煤炭市场的好转。他乐观地相信,这样的市场变化应该是暂时的。
亏本经营,这是对有实力的运输户而言。一些个体小户,早已经停运了。
陕西煤炭市场发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今年4月初。春节过后,一些煤矿混煤价格有所下调,但并未明显滞销。煤炭生产企业乐观地认为,这是季节性的需求变化,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可到了4月,需求没有丝毫增长的迹象,煤价继续下跌,而且相当严重。
在陕西关中地区,地方煤矿生产的4000大卡/千克的煤炭每吨平均降价100元,而且没有销路。王某经营的是去年被整合为35万吨年产能的技改煤矿。他预测市场前景非常好,因此正在筹措资金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改造,可如今煤炭市场突然发生变化,银行贷款终止,使他对开矿失去了信心。
不仅是地方煤矿,国有大矿也是如此。国有煤矿生产的煤炭虽然没有像地方煤矿的煤炭那样价格大跌,但煤质较差的矿,煤炭严重滞销,再加上地质条件变化等因素,个别煤矿职工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拿不到全额工资了。
受煤炭市场牵连的还有煤矿投资、煤矿建设企业。在陕西某国有矿建分公司机关,工资只发到去年11月,一线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今年也没有发过工资,只好从甲方借钱给职工发工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预计,靠银行贷款新建的煤矿项目,继续投资会十分艰难,只有通过转让股份来释放资金压力。
在分析煤炭市场变化的原因时,这位姓原的煤炭经销商说,他感觉到,陕西局部煤炭市场发生变化是从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欧债危机逐渐波及中国市场开始的。紧接着,到了10月份,秦皇岛港煤炭价格下滑的信号发出后,银行开始限制对小型煤炭经销商的贷款。许多小型煤炭经销商在艰难中度日,硬撑着等待今年煤炭市场有所好转,等待银行对小公司的贷款政策有所松动。原老板说,这种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替代了,导致许多小型煤炭经销商依靠私人高利率贷款艰难维持。
小型煤炭经销商是煤炭市场变化的先觉者。今年初以来,国内经济增速减慢,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继续实行调控政策,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大幅缩减,使钢铁、水泥等产品的需求预期下降,高耗能产业的产能无法有效释放,电厂的高库存战略及进口煤炭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使国内煤炭需求减弱。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国内煤炭市场“高调”的走势到了相对临界点。危机正在逼近煤炭市场,煤炭产业在整体结构调整中迎接新挑战,已经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