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尤其是一些基层煤矿,生产条件艰苦,生活、工作环境差,工人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在此情况下,随着我国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及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性人才缺失,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地域人才供需差异。不同地区的煤炭企业其人才结构排序缺乏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等地,人才缺乏的重点排序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在四川、湖南、重庆等开采条件较差地域,人才缺乏的重点排序是,生产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老企业,煤炭相关专业人才相对充足,比较缺乏的是,非煤产业管理、技术和业务人才及操作工人。
煤炭企业人才结构缺失。所谓人才结构主要指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业务人员。生产人员缺少,尤其是高素质生产人员缺少。管理人员缺少,由于近几年煤炭产业扩张发展较快,人才培养跟不上,不论企业高层、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都不同程度存在缺少问题。技术人员,包括科技研发人员、现场应用技术人员,均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科技研发人员更加缺少。业务人员缺乏,主要在新业务领域如煤化工、新能源、资本运营、物流产业等,以及国际化方面缺乏人才。
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艰苦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待遇存在一定差距。近十年,电力、石油和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进入煤炭行业,并通过高薪、高位方式到煤矿招聘人员。
这导致煤炭企业的各类人才外流,特别是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流失最为严重。某煤炭集团一次外流包括一名副总经理在内高中级管理人员50余人,某煤矿一次外流包括矿长、总工程师在内10余人。
煤矿招工日趋困难。我国煤矿一线工人中,农民工约占50%,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煤矿中甚至达到80%。前些年煤矿招收农民工相对还容易些。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出现“用工荒”和待遇提高,煤矿招工越来越难,尤其是偏僻地区的中小煤矿招工更难。有的煤矿招工采取谁能招来工人按招来人数每个人加发200元、300元的激励办法,仍招不到工人。有的煤矿招来了工人,但由于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往往留不住人。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许多煤炭企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占总数50%以上,大专以上的占不到10%。职工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大矿井即“三大”建设,许多煤炭企业建成或正在建设一大批百万吨和千万吨矿井,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规范对煤炭职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素质人员来操作和管理,而恰恰这类人才特别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