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才交流部门统计显示,煤炭行业相关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安全管理人才,现有煤矿从业人员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煤矿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集约化的不断推进,怎样才能突破人才瓶颈?山西省吕梁市在大力加强全员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倡导和推行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经营模式,加快煤矿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进程,既解了燃眉之急、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基本满足了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引“彼水”,解“近渴”
通过兼并重组,吕梁市保留了100多个煤矿。
目前,吕梁市煤矿总生产能力由8698万吨/年提高到1.053亿吨/年,平均单井生产能力由24.5万吨/年提高到94.86万吨/年;90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88个,占总数的79.3%;办矿企业由300多家集中到31家,形成2个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年以上、4个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至1000万吨/年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大提高了煤炭产业集中度及单井生产能力。
吕梁市煤炭局局长吴俊平认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从长远看,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但要按标准建成现代化矿井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恰恰是人才短缺的困难期。
吕梁市市长助理杨巨才一直关注煤炭行业人才断档的问题。他坦言,小矿变大矿,带来了人才、技术、管理等一系列的制约问题。经过技术改造,煤矿井上井下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装备和工艺,但原来的工人都是才放锄头又拿镐头的农民,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矿井现代化的需要,而常规的培训一时难解“近渴”。
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吕梁市试点推行了人力资源外包给专业服务企业(机构)来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新模式,煤矿的安全、健康发展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煤炭企业受邀向吕梁市的试点企业派出了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
山西东江煤业集团原是吕梁市离石区坪头乡办的1个3万吨/年的小煤矿,2005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后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为90万吨/年的单独保留矿井。东江集团的负责人表示,将1个3万吨/年的小煤矿建设成为1个90万吨/年的现代化矿井,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而是缺乏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缺乏一支业务精通的专业队伍。
东江集团与全国管理水平较高的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这是山西省煤炭行业首家民企与国企的全面合作。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以合格、配套的管理团队和成建制的队伍负责煤矿的生产组织、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这使东江集团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7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
山西东辉煤焦化集团旗下的西坡煤业公司与徐州矿务集团,就矿井生产,生活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以及井上井下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签订了协议书,引进了整体管理队伍和高素质人才。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西坡煤业公司就成了吕梁市一流乃至山西省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西坡煤业公司获得了“山西省一级标准化企业”和“山西省安全生产模范企业”荣誉称号。
杨巨才说,现在,吕梁市采用这种经营模式的煤炭企业已有10多家。实践证明,煤炭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国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通过长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但由于储备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富余了大量的人才,为人力资源外包创造了内在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一些煤炭企业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严重短缺,客观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造了外部市场条件。
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
据杨巨才介绍,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包括人才招聘、档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商业保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员工服务、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等方面。
煤炭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外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即煤炭资源+资本资金+优秀人力资源管理团队、队伍。这种产业资源整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杨巨才认为,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服务企业(机构)的优质资源带来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外部化明确了服务标准。如,在合同中,服务企业(机构)必须明确保证在准确性、及时性、合规性这三个指标上作出承诺,从而在合同约束的前提下,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转移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安全风险。接包方必须是国家认可的具有煤矿开采资质的企业(机构),具备承担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能力。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风险的分布来减少企业的损失。
徐州矿务集团有130年的开采历史,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徐州矿务集团长期致力于采煤工艺进步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平缓倾角到大倾角乃至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其中大倾角综采、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综采、顶水综合开采、三软煤层综放开采和旋转90度综采等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煤矿高温热害治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有江苏省深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建成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
另外,徐州矿务集团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人才资源总量16873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4219人,专业技术人才9168人,高技能人才2907人,优秀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其培养对象279人,首席专业技术人才300人。
人才、技术优势与吕梁市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和资本资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西坡煤业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效益,是许多没有采用这一经营模式的煤炭企业难望其项背的。
因噎废食,难阻旺盛需求
煤炭企业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好处还有很多。
例如,成本可控,管理资源有弹性。人力资源外包采用了服务租赁形式,发包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向人力资源企业租赁服务。服务租赁为发包企业带来了可控的服务成本,弥补了前期投资失败和预算失控造成的损失。
此外,服务租赁还为发包企业带来了资源弹性,可根据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人力资源需求,既不会由于业务量下降出现人力资源过剩和浪费的状况,又不会因业务快速发展扩张而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瓶颈。
譬如,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治“大企业病”。人力资源服务的内部提供和外包最本质的区别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内部提供容易受官僚主义、人情世故、小团体利益的干扰,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业务转移到外部专业化企业,这些专业化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会积极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如,能够有效利用管理资源,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外包,有助于企业吸纳高素质管理人才,并通过事务性工作的外包,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由以事务 性工作为主转变为战略性决策为主,从而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位于吕梁市柳林县的华光发电公司看到,管理人员只有28人,外包人员却有500多人,实现了专业化经营和服务。建筑企业采用这一经营模式非常普遍。
这么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在吕梁市之外的煤炭企业推不开?为什么行业主管部门也不置可否,不否定也不提倡?
杨巨才分析,由于在煤炭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和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经济组织进入煤炭开采行业,部分煤炭企业用工方式不规范,出现了个人承包、层层转包等混乱现象,从而导致煤矿事故频发。
按杨巨才的分析,这正说明了人力资源外包的经营模式是产业发展和市场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只要予以规范,必将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东江集团在与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进行合作时,并没有放弃承担自己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一直担任煤矿安全生产领导组组长,亲自挂帅管安全;从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聘请了40余名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安全生产管理公司,对安全生产进行全方位监管、检查和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总部和管理公司两级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
同时,东江集团以责任制和合同制的形式,明确了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负直接管理责任,以合格、配套的管理团队和成建制的队伍负责煤矿的生产组织、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履行职责。这样,企业自上而下形成了组织协调有力、监管责任到位、生产管理有序的安全生产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生产取得了1+1>2的效果。
杨巨才说:“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管用就是真理,我们实行的是‘拿来’主义。”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据山西省人才交流局副局长郝东平介绍,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现代化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涌现出美国ADP、瑞士德科、荷兰任仕达、日本任达富等全球知名企业,其中一些企业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外包已具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外包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
郝东平说,中国企业在近20年才逐步接受“人力资源”的概念,对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经营模式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充分。就煤炭行业而言,不少煤炭企业迫于人才、队伍缺乏的压力,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由于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实质认识不清,选择对象不够准确,合作方式不够规范,走了不少弯路。
另外,也有不少煤炭企业负责人错误地认为,大而全、工人多是企业实力的表现,人力资源外包是“皮包公司”的行为,人力资源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可靠的,担心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缺乏长期服务的保障。
郝东平指出,基于煤炭企业的发展特殊性,一个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就单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进行“嫁接”。
杨巨才表示,吕梁市今后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通过举办学习讲座、树立典型、组织参观和调研、开展培训等活动,积极引导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健康、快速发展,以适应煤炭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杨巨才同时建议,国家及各级政府在适应新的形势时,对煤炭行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应有明确的政策许可。
一是国家应制定特殊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性企业准入制度,并积极培育和扶持其发展壮大,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性企业业务监管机制,如人力资源服务性企业的审批,跨区域、跨地区开展业务时,所在地政府部门审核和监管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