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这份协议,意味着该村要整体向北搬迁1.5公里。
搬离的地方,地下有煤。落脚的地方,是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
这一搬一迁,都跟开滦有关。
开滦集团在唐山区域拥有约670平方公里的矿区,历经上百年的开采,采煤塌陷区曾是这片土地的片片疮疤。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转型发展中的开滦,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稳沉区,让土地重生,作为压煤村庄搬迁新庄址用地。
从塌陷区变为安居的生态家园,这一切得益于转型发展。
一座村庄的顾虑:在采煤塌陷区上建房行不行?
唐山市古冶区小赤口村村民早就知道,本村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但他们也知道,同生活在开滦集团吕家坨矿矿区周边村落的其他村民一样,为了开采这些煤炭,他们迟早要搬迁。
然而,在小赤口村,从开始动议搬迁到签下搬迁协议,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用5年时间,全村人才达成共识。决定“搬迁”这样一件大事,除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之外,村民们更多的是担心——— 在一片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上进行新村建设究竟行不行?“说白了,就是对塌陷区的稳沉情况心里没底。”12月12日,附近的古冶区尖角村党支部书记尚国印告诉笔者,该村最初动议搬迁时也曾遇过这样的难题,头一次组织开会,连村干部的声音都不一致。
为了动员村民,尚国印请来了采煤塌陷区治理专家刘金辉。这位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数次进村,面对面地向村民们解释,新村址所在的采煤塌陷区,历经20年的稳沉,再加上专业治理,完全符合建设民居的要求。
村民们还是有疑虑。尚国印就选了几个有威望的村民,一起前往安徽铜山等已有先例的地方进行考察,走进搬迁后的村民家中拜访,跟搬迁后的村民直接交谈……
2006年,尖角村280户村民终于迈出了向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搬迁的第一步。他们也许未曾想到,这一步,也是河北煤炭系统向采煤塌陷区治理利用迈出的创新一步。
两年后,前殷各庄村也向北迁移了1公里,搬迁到了现在尖角村的西邻。“村民们能打消搬迁的顾虑,还得益于古冶区、范各庄镇两级政府的参与协调和搬迁村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吕家坨矿业公司负责人说。
12月14日,笔者冒雪走进紧密连在一起的尖角村和前殷各庄村时,看到的是民房横纵成排,马路宽阔,庭院整洁。尚国印介绍,两个村子都被评为了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前殷各庄村54岁的蒋长存正在扫雪,他热情地邀请笔者进屋坐坐。
蒋长存家的厨房里,地炉的炉火正旺,地炉连接着暖气,屋子烧得暖暖的。炉子上面的锅里正在熬制山楂罐头,散发出了阵阵香甜味。“搬到新村后,环境变好了,房子变大了,脚下的塌陷区挺稳定。”蒋长存告诉笔者,自己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还购置了一整套新家具。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犹豫5年之久的小赤口村村民最终决定:搬!
张秀芹签下协议那一天,许多村民已经开始规划自家的新房要怎么建设,怎么装修。
一座矿山的难题:怎样才能既搬了村庄又不占耕地?
搬迁村庄,是吕家坨矿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据该矿工作人员介绍,吕家坨矿49平方公里的井田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12个村庄,矿山大量的煤炭储量被这些村庄压覆。
1968年建成投产的吕家坨矿,2004年由水力采煤转型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实现生产能力升级的同时,也进入开滦集团主力生产矿井行列。
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对井田范围内密集的村庄进行搬迁,是确保该矿规划开采的一项艰巨工作。多年来,他们先后对大安、南安等6个村庄实施了搬迁。
吕家坨矿迁建管理科负责人还记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压煤村庄搬迁属国家行为,不仅投资少,难度也不大,当时对土地的管理也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基本上想往哪搬就可以搬到哪里。
而今,“且不说压煤村庄搬迁补偿标准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就是选择和确定一个新村址,难度也不亚于过去搬一两个村。”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实现和谐搬迁,核心是科学选择和确定搬迁村新村址:选择远的地方不适于村民生产生活,选择近的地方则无法彻底解放地下煤炭储量;走征占耕地为新村址的老路,既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又不符合国家政策,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不仅是吕家坨矿一座矿山面临的问题,整个开滦集团的煤炭产业都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数据显示,位于唐山市境内的开滦矿区,总面积约670平方公里。但由于采煤塌陷,到上世纪末,地表塌陷总面积已达31.2万亩。与此同时,在搬迁94个压煤村庄之后,也面临着无地可迁的局面。
由于开滦集团唐山矿区为多煤层开采,累计采厚大,一般在14至15米左右,地下煤层全部采出后,地表最大下沉多达十几米,因而,采煤塌陷后对地面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塌陷使原平整的土地出现凹凸不平,造成水土流失、季节性或常年积水。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当时的开滦矿务局就开始了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探索:将采煤塌陷坑用作电厂粉煤灰排放场,变为城市排放生活、建筑垃圾的排放场;把出现的积水坑用作水产养殖……
新的发展阶段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转型发展中的开滦集团开始思考,能否把采煤塌陷区还原为可供利用的土地,用作压煤村庄搬迁的新址,或者进行工业厂房建设?
这样的思考在吕家坨矿最终破题。
12月14日,谈起吕家坨矿的探索,该矿负责迁建工作的负责人颇为自豪,“采煤塌陷区,一度被视为进行建设的禁区。然而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稳沉区作为压煤村庄搬迁新庄址用地,却为吕家坨矿乃至整个河北煤炭系统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采迁之路。”
按照这条路子,吕家坨矿在不新占一分耕地的情况下,有效进行了村庄搬迁,而且解放了数量可观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还消灭了地面一座矸石山。
回顾最初的探索,该矿一开始就把依靠科技作为支撑,主动与中国矿业大学、河北地质五队以及土地、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合作,结合本区域采后环境的实际,反复分析论证。
论证的同时,该矿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淮南、皖北等地实地调研考察,并专门委托科研院所进行可行性规划设计和地质灾害评估。在施工过程中,该矿又运用多种科学手段,解决了采后区独特地质地貌带来的技术难题,使工程质量达到新农村民建房标准。
煤炭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刘金辉参与了这一进程。他介绍,在此过程中,为应对回填工作方法新、难度大的实际,他们积极探索,有着很多大胆的创新:
——— 针对采后地貌积水成坑、地形凹凸不平的状况,施工采取和运用了筑坝排水、清淤取土、填矸找平的方法;
——— 针对矸石松散系数大的问题,采取和运用了分层震动碾压、分片回填和分层碾压、分区测压的方法;
——— 针对煤矸石裸露不适宜庭院种植及绿化的情况,采取和运用了地表覆土隔离法,做到了一矸一土、矸土交替、表层覆土封盖;
——— 针对所处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现状,民居建筑则采取和运用了框架结构,整形加固的抗变形、抗不均匀沉降等多种方法……
根据开采规划的需要,吕家坨矿动用土石方158万立方米,先后复垦整理土地949.21亩。
周边的居民率先发现了变化:矿区北部的一座大型矸石山被“吃”光了,矿区东南一公里左右的大片塌陷区不再是大坑密布,反而平坦如初,一些村民趁着土地未利用,悄悄尝试着在上面小面积种植玉米等作物,到了秋季,收成竟然还不错!
尖角村、前殷各庄村、小赤口村有了新庄址,三个村庄东部的采煤塌陷区上还建起了一座工厂。
来吕家坨矿取经的人开始陆续出现,该矿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里还被唐山市命名为“矿山生态治理模式试验示范点”,下一步,又有两个村庄被纳入了搬迁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