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保障科技创新,该市也积极搭建平台聚人才。
目前,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内已经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大连化物所、北自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引进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6620人。2009年以来,先后突破了3项关键技术,申请国家级专利17项。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该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
产业是发展基础。
义马市坚持不断拉长煤化工产品链条,建设一个项目群、打通一个产业链、增加一个发展极,把煤化工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2012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其中30亿元以上1个,10亿元以上2个,完成总投资78亿元,较2009年增长48.7亿元。截至2012年底,集聚区内煤制气日产能达1000万标方,甲醇年产能达80万吨,醋酸年产能达30万吨,二甲醚年产能达40万吨,1,4-丁二醇年产能达9万吨,其他副产品年产能达20余万吨,煤及煤化工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围绕气化厂项目群,着力延伸产业链。建成了日产300万标方煤制气项目,年产24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醋酸项目,正在建设投资13.9亿元的年产20万吨硝酸铵暨2.3亿标方煤制天然气项目。
围绕开祥化工项目群,着力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建成了年产25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9万吨1,4-丁二醇项目,正在建设投资9.8亿元的2×10万吨PBT、10万吨液态二氧化碳等项目。目前,开祥化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1,4-丁二醇供应商。
围绕义煤综能项目群,着力打通生化产业链。建成了日产1000万标方煤制气一期500万标方项目,正在建设30万吨混合多元醇项目。
围绕义腾科技项目群,着力打造锂电池隔膜→锂离子电芯→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建成了2000万平方米隔膜一期项目,正在建设二期6000万平方米隔膜项目,即将开工建设6000万平方米高性能陶瓷隔膜及新型锂电池等项目,积极规划建设动力电池项目。
环境就是生产力,而仅有112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使得土地资源成为集聚区发展最大的瓶颈。
因而,在集聚区建设中,义马市坚持不断优化投资和建设环境,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集约发展的成功之路。
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义马市先后投资7.5亿元,建成了6条主干道路,配套建设供排水、污水、电力、通讯、供热等各类管网70余公里。在建成区,投资350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5万吨的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在新建区,投资5300万元,正在建设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营。目前,集聚区内“两纵两横”路网格局已经形成,正在逐步完善供水、供电、排水、热力、煤气等配套管网建设。
为健全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难问题。义马市还组建了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了义马市投资集团、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与农发行、浦发行等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注册资本金2.5亿元,融资近5亿元,初步破解了资金制约难题。
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打造优良环境方面。义马市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程序,严厉打击危害投资环境、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不法行为。今年以来,组织推行项目指挥长负责制、“半天工作法”和项目督察奖惩机制,着力为项目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集约发展之路方面,在建成区,通过一系列措施,关停了义马热电厂小机组,为河南煤化义马气化厂下游产品25万吨硝铵项目腾出用地;关闭了气化厂、开祥化工周边的小冶炼厂、小建材厂,为气化厂30万吨醋酸、开祥化工9万吨1,4-丁二醇项目腾出土地。在新建区,利用原义煤集团北露天煤矿渣堆,通过挖填土方、平整土地,为1000万方煤制气项目顺利开工创造了条件。
“开放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这是义马市坚持的一个理念,为此义马市先后制定了“诚”字招商、“严”字招商、“大”字招商的方针,为集聚区建设注入活力。
围绕“诚”字招商。针对煤化工项目投资额度大、论证时间长的实际,义马市为投资商着想,编制了煤化工产业专项招商手册,从项目库中选择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市财政出资委托科研单位编制可研报告,既为企业节约了资金,也减少其论证项目的时间。
围绕“严”字招商。在招商中严格实行“四不招两优先”,就是污染环境的不招、装备技术工艺落后的不招、效益不高的不招、投资强度小的不招;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的项目,优先发展劳动密